时针定格在5月12日14时28分。
从那一刻起,全中国人的心都与发生特大地震的“汶川”这个小地方紧紧地纠结在一起。
在过去的5天5夜中,在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中,一连串生动的数字讲述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向世人昭示:灾难有多大,中国人就有多坚强!
[数字]17名老年游客:在导游帮助下脱险
[故事]5月12日,四川德阳环宇旅行社导游陈铖带着17名老人进入绵竹市清平乡银杏沟旅游。地震发生时,正在宾馆休息的陈铖翻身而起,镇定地组织老人们安然逃离。
13日,把老人们安顿在乡政府救助点后,看到受困群众食物、水、药品短缺,这位22岁的女孩冒着余震危险,徒步翻山越岭到乡政府汇报灾情。她说:“不管怎么样,只要活着走出去就好。”
[数字]35个小时:为了一名女孩生命的完整
[故事]四面环山的蓥华镇距离震中汶川仅20公里。地震发生时,300多名学生正在蓥华中学教学楼里上课。
9个小时后,武警水电三总队官兵第一批到达现场救援。第十六名获救者是15岁的初二女孩廖友瑶。因为她的双腿被牢牢地压在了石头之间,有人建议截肢,但遭到否决,大家不愿意看到这名美丽的女孩从此走向不完整的人生。
救援人员不得不采取最原始的方法:头朝下探进女孩被困空间,用榔头、电钻、千斤顶等,一块块卸下压在她身上的混凝土块……
35个小时后,廖友瑶获救。
[数字]100个小时:创造生命的奇迹
[故事]今年50岁的刘德云是绵竹县瑞峰化工厂工人。地震发生时,他迅速躲到一楼楼梯下缝隙间,听见“轰”的一声巨响后,就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才醒来,在求生欲望的驱使下,他试着挪动身体,发现脚动不了。他拼命呼救后,再次昏迷。第三次醒来时,已经没有力气求救的他不停地用砖块四处敲打。
专业搜救人员听到微弱的敲打声后展开救援。15日19时30分许,被埋了超过100个小时的刘德云被救出来了!
刘德云的成功获救,让人们看到了继续营救幸存者的希望。
[数字]一个人的婚礼:新郎“缺席”上前线
[故事]5月16日晚,南京市金陵饭店举行了一场“一个人的婚礼”。
“5·12”地震发生后,身为陆军航空兵某部上尉飞行员的新郎饶新紧急奔赴灾区救援,新娘邱媛媛毅然决定婚礼如期举行。
邱媛媛说,作为军人的妻子,她无怨无悔。“我想此时此刻,灾区的人民比我更需要他。我唯一的心愿,是祝福丈夫早日平安归来。”
应广大网友要求,西祠网站对整个婚礼进行了视频直播。上千名网友在线观看婚礼,并送出祝福。
[数字]105元与1000万元:乞讨者与民营企业家共献爱心
[故事]15日中午,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来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新南路募捐点,他一手端着乞讨用的碗,一手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下午老人再次出现,掏出100元钱塞进募捐箱。原来,老人本想多捐一点钱,但讨来的钱太零碎,他特地到银行兑换了100元大钞。他说:“灾区的人比我更难!”
5月14日,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青将1000万元善款送达天津红十字会。
张祥青做出这一义举与他一贯热心公益分不开,更因为他是一名唐山地震遗孤。在那场大地震中,他失去了父亲、母亲和一个哥哥。他说:“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唐山人都应该有一份感恩的心怀!”
[数字]1.3万人:争相认养地震孤儿
[故事]5月16日,由京华时报与搜狐网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关爱灾区孤儿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后,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近1.3万名热心读者通过京华时报热线电话、京华网、搜狐网表达希望能收养地震孤儿的意愿,传达他们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
在这些热心人士中,有子女已上大学的教授家庭,有亲人在震区已获平安的重庆夫妇,有远在加拿大的热心华侨,还有来自农村的朴实人家……
(编辑刘富、杨步月执笔整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